《華人五旬節堂史略》目錄壹︰本堂的起源貳︰本堂的創設 參︰本堂的沿革 肆︰本堂的信仰(崇拜) 伍︰本堂的組織及行政 陸︰關於文獻及人數統計 柒︰歷任傳道者簡介 壹︰本堂的起源本堂原名「萬國五旬節會」。因此,說到本堂的歷史,就必須追溯至廿世紀之五旬節運動。 「五旬節會奮興運動」的緣起與背景,乃是渴望新的靈性感動,這是本世紀初英、美教會與信徒團體所共有的現像,他們渴慕的表現,就是祈求奮興。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於千萬教友中的祈禱卡︰「你願為此事每日祈求,直等到你得着神的回答麼?主啊,求你賜給我們奮興,求你先奮興我。奉耶穌的名。阿門。 主的應許︰太21:22;亞10:1; 結果︰珥3:1-2;徒4:31」。 奮興立刻就跟著來了。美國傳教士妥銳在澳洲曾引千萬人悔改。他講道最愛用的題目乃是「靈洗」。一九零四年至零五年威爾斯的奮興特別有意義,它是以狂熱的形式來臨。有一群人,他們每次聚會,有三週之久,在一起禱告,忽然他們有了一非常旳經驗。他們都開始以熱烈的字語讚美神,流淚且經驗狂喜的感覺。礦工羅伯滋曾有狂熱的經驗,講道有特殊果效。千百人起立異口同聲地悔改。其講道之目的乃激起人情感至高峰,且在聽眾中開始一極大的悔改危機。社會生活藉奮興而有改變,被竊之物還原主,債務清償,酒吧關門,據說礦場小馬不再聽到其主人原來怒斥之聲,以致認不出牠們的主人。 威爾斯的奮與引起了世界各處的注意,且大大激勵了宣教的工作。在旅行威爾斯親歷奮興運動的人中,有美國浸信會佈道家施瑪勒;他曾接受靈洗,回家後他深信︰為全世界子民所預備的五旬節即將臨近了。 在美國,為大規模的奮興運動已預備了場地。早在一九零一年,在堪薩斯的多比加,小學生中就曾有受靈洗說方言的例子。但無迅速的進步,一直要到黑人佈道綏穆爾的興起,此人具有高度的狂熱才能,能以影響他人。 綏穆爾將其活動區域轉至洛杉磯,在那裏他遇見了施瑪勒。一九零六年四月九日在一次禱告聚會中,一個八歲的黑人男孩開始說方言。此事往往被認為是五旬節會運動的生日。 此種奮興運動已遍及北美。人們從美國及加拿大各地湧向洛杉磯,欲經歷聖靈的洗禮。地方報界聳人聽聞的報導亦大大鼓舞了人們的興趣。一九零六年在芝加哥有第一宗靈洗發生,兩年之內五旬節派在該城訧有了聚會所十二處。雖然所有的教會對此並未作正式承認,但該運動進展甚速,特別是在浸信會與循道會的圈子裏。 該運動的教義與循道會奮興佈道的題旨相同,十分注重悔改與完全成聖。靈洗的教義補充為特別的附款。得救的道路包括三個階段︰「悔改、成聖與靈洗。」 他們特別注意說方言與神醫之事。對於這兩種現象,他們搜集了極多證據。 此運動對於一些自覺靈力枯乾的傳道人頗具吸力。他們中有的曾遭受拒絕,但是在經過長時期禱告與掙扎之後,有的卻獲得了狂熱的經驗,且在他們自己的宗派中成了推廣此運動的有效工具。(本段節自《基督教概覽》三二六至三二八頁)五旬節會有甚強之宣教活力,本堂之創設乃源於美國芝加哥之「萬國五旬節會」。於一九一六年差派差教士來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設會宣教。 [👆回目錄]
貳︰本堂的創設本堂創設於一九一六年。本堂之創設人︰基美度教士。他受差派於美國芝加哥之「萬國五旬節會」,同行者還有香港神召會之創設人黎美華教士,二人同心協力,設佈道所於廣東佛山鎮之錦豪里。後因地方不敷應用,而遷往沙塘坊一大祠堂內作佈道聚會,並設靈根小學,現在之堂牧張翼飛牧師就在這個時候已加入本堂任傳道兼教員之職。以地處偏僻之故,工作機會無多,意欲遷往蓮花地自建堂址,無奈礙於經濟能力有所不逮,於是基美度教士與黎愛華教士二人決定回國籌募建堂款項。在此過渡時期,張牧師惟有就業於外,後因受神愛的感召,以及基美度教士之鼓勵,進入東山浸信會神學院攻讀神學。 至一九二三年,基美度、黎愛華二教士再度來華,且已籌得足以自建堂址之可觀數目,因看中佛山蓮花地一地,便由張牧師簽契買地(因當時法例西人無權買地),於是大興土木,由張牧師監工。不料建至二樓時,基、黎二教士突生意見︰原因是黎教士要將萬國五旬節會與神召會合并,而基教士卻矢忠於萬國五旬節會而不答允,無奈基教士所經手籌募的款項不及黎教士所籌募之多數;幾經交涉,力爭無效,遂偕張牧師夫婦來港另起爐灶。幸來港之後,無論在人事方面,或經濟方面,都得神的恩典帶領,使這小小教會得以成長,以至於今日。 [👆回目錄]
參︰本堂的沿革在港設堂之初,在九龍之偉晴街賃一樓宇作為堂址,此時仍是張牧師夫婦分任傳道之職。繼而遷往吳松街,又再遷往佐敦道卅九號三樓。在此址約有三年之久,惟以老弱上落不便,復遷至佐敦道卅七號地下;不久又得從美國洛杉磯之萬國五旬節會派來之屈寶靈教士協助工作,對堂務之推展,不遺餘力。沒有多久,聖工大為興奮,此時張牧師因事羈外,張師母則仍留此竭力協助工作;而男傳道之職則由陸大援、李殿宇二位先生分任。由於工作興旺,果實纍纍,同工等熱心佈道之故,於一九三三年,又分設支堂於沙田及西貢兩地,惜因戰事影響,經濟力量不足支持而先後結束。 十年來之工作果效既佳,教友自必與日俱增,因惑於教友子弟極需有基督化之教育,遂於一九三六年開辦伯大尼小學,以基美度教士為校長,屈寶靈教士為副校長。乃本於基督之精神,愛人役人的宗旨,故此收費低廉,清貧者酌予減免。 一九四一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火延及香港。日軍佔領後,外僑盡被拘禁,而基、屈二教士則蒙神保祐,及各教職員之維護,致未受集中營之苦。及後,基、屈二教士得神默示,自動入營;幸而不數日,因交換俘擄,乃得重獲自由,歸返美國。 香港未淪陷前,張牧師已回港任傳道之職,淪陷後教友 逃難四散︰基、屈二教士亦得神之幫助帶領,平安返國,原日佐敦道卅七號地下之堂址已被歹徒佔據,成為罪惡之巢穴。幸賴神之恩祐,有日本牧師交島盛降、平岡貞,邀得政府答允,准許各堂申請恢復聚會,因以當時本堂領導無人,張牧師毅然負起全責,與一長老名蔣世禮者,聯名申請而獲准復會,並請得憲兵部之幫助,逐出一群無賴,堂址遂得保全。 張牧師又召集一部份留港之教友,發起捐款修葺會堂運動,並置設聖禮用具及檯椅各物,從此恢復聚會。此時米珠薪桂,堂會之費用及張牧師夫婦之生活費,不能端賴教友奉獻之款項以維持,故張牧師除以祈禱傳道為事外,迫得重執教鞭,每人每月一斤米為學費之代價。如此慘淡經營,始克苟延殘喘以至於今日。 一九四五年,港士重光,各地難民,紛紛歸港。而港九教會中太半尚未復員(?原),故有其他各教會之教友,投入本會為 永久基本教友,因此在信仰的習慣上不能劃一;況張牧師本為長老會之教友,又曾受浸會神學院之神學訓練,自必無五旬節教會聖靈充滿之信仰;當時又與基教士等失去聯絡,而形成為自立教會,故其中有部份教友提議︰既無五旬節信仰,莫若除去萬國五旬節會之名而另立堂名。但此一提議卻被一部份保守的元老派所反對,幾經商討而不果。翌年,基教士重回香港,張牧師等便交回會務,讓回基教士主理。 基美度教士回港時,帶同兩位傳道人夫婦,助理聖工,但彼等領會之秩序殊為混亂,引致坊眾嘩然譏笑。而領會之人一面講道,一面餵乳給其嬰孩之種種不堪情況,因此會友因不滿而不赴會甚多,教會由是日益冷落。加以彼等在聖靈充滿禱告時,破口大罵某種政權,張牧師勸諫她在言語間不可涉及政治,蓋因當時世局未定,敵我未分,容易招來不必要之麻煩。無奈基教士不納其言,從此遂生意見。其時會友已五零星散,甚至僅有一人聚會之場面出現。結果,至一九五二年,基教士以年高體弱,退休回美,校長之職,交給一位原任教員之會友繼任,從此學校變為私人經辦的工作,每月只奉獻堂址的租金。 基美度教士回國後,眾會友公推張牧師執掌堂務,並經全體會友通過,按立張牧師為主任堂牧,同時也按立執事九人為終身聖職。此時又因為差會之經費補助不多,且以西教士之行政制度不妥,在執值會議中,決定不受差會經援,實行自傳自立,並重提舊議,另立新名以表明除去五旬節派之信仰。惟以五旬節之會名已俱相當歷史,元老派主張保留五旬節之名。商議結果,決定將「萬國五旬節會」易名為「華人五旬節堂」。又以工作人手不足,邀得基美度教士之育女蔡瓊芳女士出任女傳道。又幸屈寶靈教士於此時來港,義務襄助聖工,從此本堂才漸上軌道。也可以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了! 一九五八年,政府頒佈教育七年計劃︰凡屬非牟利之社團,如欲建校辦學,得申請撥地,及貯備建校經費之半費,可免息貸款;而校內可以附建一禮拜堂。如此有利條件,使得港、九各教會有機會自建堂址。適於此時,本堂所賃之堂址(佐敦道卅七號地下)聞業主有意拆建。正苦堂址無著,深感徬徨之際,忽然有此機會,遂發起籌募建堂建校之運動,且已向政府申請得位於九龍京士柏附近一地段為建堂之所在。怎料與承建商訂價時,始知需款約廿萬元之譜;就是向政府借貸,亦必須有十萬元之貯備金。而本堂教友俱屬有心無力者居多,雖踴躍捐輸,卻是距十萬元之數尚遠;又無力向外籌捐。在經費不足之大前提下,建堂建校之計劃迫得取消。惟以現賃之堂址,終非久居之所。經全體會友議決,以分期付款方法購置現成樓宇。幾經轉折,始購得位於上海街,五九九A三樓之商業樓宇作永久堂址。於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五日(註)(禮拜六)下午三時,舉行新堂址啟用禮及四十五週年感恩禮拜,敦請中華傳道會、港台澳區監督桑安柱牧師證道,並有港、九各教會知名牧師參加典禮,熱鬧非常,為本堂創設以來未有之盛況。遷堂至今,倏又兩載,其間雖有困難,但都蒙神帶領渡過。惟願父神恩上加恩,力上加力,保守此微小教會,成為新團,合乎主用,直到主再來之日,阿門。 [👆回目錄]
肆︰本堂的信仰(崇拜)本堂之信仰,乃以《使徒信經》為信仰之標準,以《聖經》為唯一教義之權威,以基要派之立場解釋《聖經》。教會中只有兩個聖禮︰聖浸、聖餐,這兩個禮的意義為︰「外有可見之儀文,內有所賜之恩典,是信主者受恩之法,得恩之證」。 聖浸之儀文︰即是「水」,凡人受浸之後,便屬神之兒女、天國子民,所以施浸時,牧師必須奉父子聖靈之名施浸,受浸者亦屬於聖父聖子聖靈之名下,成為一個得救蒙恩之人。 聖浸之要義︰即是與罪斷絕而死,與義聯合而生,因世人出生便皆有罪,按照神律法,必要受罰死亡。但人既悔改信主,接受浸禮,既得罪赦,免去死罪,反得永生,成為上帝之兒女。含義為與主同死同埋葬,同復活。 聖餐之儀文︰是餅與葡萄汁,此是主命我等信他之人所領受者。 聖餐之要義︰餅,是代表耶穌之身體;擘餅,即表示耶穌在十字架上受死時,為擔當世人之罪而死之意。葡萄汁,是代表主耶穌被釘時所流之寶血。凡真心信主之人,在領受聖餐時,皆能領略此意;聖徒領受聖餐,使心靈強而有力,靈性暢快,猶如身體需飲需食,使身體賴食物營養而強壯有力一樣。 領聖餐之態度︰ 一、當先檢討過去一切,有對神對人不住否? 二、先悔過求神赦免。 三、此後決心立志去惡從善。 四、心倚靠及信賴上帝。 五、常紀念基督之死,盼望主之再來。 六、應存感謝的心。 七、亦當與眾人和睦。 (取自本堂之信條與聖禮大綱) 關於崇拜方面,有固定的秩序,排列如下︰ 序樂 默禱(詩班唱《主在聖殿中》) 唱詩 經訓 唱詩 禱告 讀經 講道 獻金 謝禱 報告會務 讚美詩 祝福 《阿們頌》(如有聖餐則在會務報告後舉行)每月第一主日為聖餐禮拜。 以上所記關於本堂之信仰及崇拜問題,只是概略的描述,如果要說得具體一些,那麼還是節錄《基督概覽》一書其中的一段話。其中除了「靈洗方面是五旬節派……」的一句話,其他都可以用來描述出本堂內容的輪廓;因本堂經改革後,已放棄了過份著重追求靈恩的信仰。茲摘錄如下︰ 「在因信稱義的教義上,他們是信義會;在洗禮方面是浸信會;在成聖方面,是早期的循道會;在他們救靈的事工上是救世軍」,「他們的組織乃是公理派」,「至於靈性生活,則富於反儀式的精神」,「唱詩、讀經與講道等均有一定的次序」。 [👆回目錄]
伍︰本堂的組織及行政本堂設立牧師一人,女傳道一人,終身聖職之執事九人,每年由大會選舉之值理九人,司庫一人,司數一人。 行政制度︰各教友均有權提議,經由值理會議定議題,交執事會取決,由牧師執行,或牧師作主席,帶領執值會一同討論議決後由牧師執行。 組織︰有兒童主日學、青年團、詩歌班、婦女團、探訪隊等。 每週聚會︰有主日崇拜、主日晚堂崇拜、祈禱會、查經班、婦女團契等等,以及福地互助金。 經濟︰會友每月有堂費奉獻、建堂奉獻、主日奉獻、感恩奉獻、生日奉獻、佈道奉獻,截有以上各項名目,但均以自由奉獻為原則。 [👆回目錄]
陸︰關於文獻及人數統計到月前為止,本堂並無一有關本堂歷史的記載或其他特別之文獻,僅有短短一篇《建堂建校之籌募宣言》,以及在政府註冊之英文章程。關於教義方面的則有張翼飛牧師編訂的《慕道班聖經課本》,以及一九五五年出版的《奉教信條與聖禮要道大綱》。 人數統計︰從廣州佛山鎮佈道工程開始,至現在為止,連過會信徒在內,約有四佰餘人左右。但據張牧師於一九五二年按立後即設教友名冊,並追認一九四七年開始受洗入會之會友編入名冊內,故從一九四七年開始到現在為止,會友名冊上之紀錄共有二伯七十名會友。 在會友中奉獻作傳道者,目前為止,計有︰張翼飛牧師、李殿宇牧師、陸大援牧師、蔡瓊芳女士、鮑信德女士、朱浣心等六人,由此可見神恩深厚。 [👆回目錄]
柒︰歷任傳道者簡介*基美度教士=== 一九一六年從美芝加哥之萬國五旬節會遣派來華傳道,性至慈祥,有基督之愛心,在港傳道期間,常常節衣縮食為要收養、培值十多名貧苦之中國少女。傳道工作亦很熱心,頗得會眾之愛戴,退休回國後,仍在各教會宣道,後因年老多病而進入老人院,惜近一、兩年間,不能取得聯絡,生死不明,現年約八十多歲。 *張翼飛牧師=== 原名張挺然,本是台山公益長者會之會友。十八歲時受洗於溫國符老牧師。後因工作居住於佛山,又經常參加本堂之聚會。基教士以其熱心工作,又肯在靈性上追求長進,故邀請他協助工作及兼任教員之職。後得父神感召與基教士之鼓勵,進入東山浸信神學院攻讀神學。及後與李坤權女士結婚,夫婦同在本堂工作,盡心竭力,備嚐艱苦。至一九五二年,被全體會友公推按立牧師之職而執掌會務;雖生活清苦,仍是任勞任怨,推展會務,不遺餘力。本堂之能有今日,固然是父神恩典;而張翼飛牧師之功,實不可抺。 *屈寶靈教士=== 乃美國洛杉磯之萬國五旬節會派來的傳教士。因本堂是華人自立之教會,故屈教士只屬義務性質,其生活費乃由其祖國之母教支持。雖然如此,屈教士卻非常熱愛本堂,凡本堂之各項事工或作何募捐,她都全力幫助,並與本堂會友非常融洽,非同一般趾高氣揚之西教士。其謙卑之態度,令人敬愛。 *陸大援牧師=== 乃本堂在佛山創立時之果子,由基教士與張牧師帶領歸主,曾任本堂傳之職。後在神召會工作,且被按立為牧師,現任神召會柴灣堂之堂牧;其兒媳亦為帶職之傳道者。 *李殿宇牧師=== 亦是本堂在佛山時的果子之一,也曾協助本堂傳道工作;隨後奉獻作傳道︳現已受按為牧師,任職於神召會。其公子為香港聖經學院之校友,亦已受按為牧師,在橫頭磡一教會作堂牧。 *李坤權女士=== 張翼飛牧師之夫人,自少攻讀於教會學校,十九歲已奉獻作傳,亦曾受神學訓練。為人和藹可親,溫柔忍耐,甘於淡薄,任勞任怨︳熱心事主,不求自己益處,愛心極大。教友中不論貧富遠近,俱得她的愛心呵拂。故教友中無不敬愛她的為人。教會方面雖無薪金支付給她,但她對工作之忠心並無稍懈。以李女士之愛心、熱心、忠心、溫柔、忍耐、敬虔及克苦的精神,實堪作一般女傳道之模範,亦言非為過。 *蔡瓊芳女士=== 其母親乃本堂教友,於彌留之時,托孤於基美度教士。及長,作伯大尼小學教員。基教士回國後,張牧師執掌堂務時,因工作繁重,邀請兼任女傳道之職。為人亦溫柔忍耐,頗有愛心。惜因身體軟弱,於一九六六年九月因病請辭,其工作暫由本堂之會友朱浣心接替。 一九六九年,六月,廿六日成
(1969.06.26,四) 註︰四十五週年是由佛山建堂時計算。現時之週年是以來港設堂時計算。 [👆回目錄]
|
專題報告書
1. 此報告書乃是學員將課堂及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及理論實際應用於一個事奉工場上的成果,是學術理論與實踐的結晶品。 2. 教員在學期開始時便會介紹一套研究佈道、植堂及教會增長的方法,學員在三個星期內便需決定研究的方向(佈道、植堂及教會增長三者擇其一)及工場。 3. 課程內容及每週功課與事工報告書是一貫的,若學員能夠按時完成讀本及每週作業的話,事工報告書便已完成十之八九。 4. 事工報告書必需按照通行的神學研究報告書方式及規格完成,報告書不能少於六千或多於一萬字(十至二十頁),附錄及參考書目錄除外。 專題報告書大綱建議︰ 引言︰點明研究重點(佈道、植堂或教會增長),並簡單介紹工場的基要資料︰社區名稱及背景、地點及人口密度、文化特點、社會階層、宗教信仰及教育水平等。 I. 我們是誰?福音使命群體的自我認識(介紹教會、機構、及同工團的組合)。 A.研究教會、機構或事工團体的歷史。 B.分析該福音使命群體的社會背景及文化特色。 C.分析該福音使命群體的領導模式、工作特色及現在的組識特點。 D.具体分析該福音使命群體的健康狀況、優點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E.格式可參照 Waymine and Wagner(1984 or newer edition,中譯本︰《教會增長調查手冊》張宗隆譯,人光出版社)或盧家馭(1994) II. 工場實況(知彼)︰注重比較福音使命群體與事工對象異同之處。 A.觀察及研究事工對象的社會、文化及信仰實況,例如社區的年齡組合、職業階層、教育水平、語言、文化特性、對福音的開放程度等。 B.比較福音使命群體與工作對象在各方面的異同之處。 III. 聖經的教導(注重神的話與工場的相關點及適切性)︰讓神的話語引導及激勵我們的事奉。 |
👆回頂
👉網誌目錄index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